• 首页
  • >>
  • 行业新闻
  • >>
  • 【冷链头条】洞察万亿市场,中国冷链物流的机遇、挑战与竞争格局

【冷链头条】洞察万亿市场,中国冷链物流的机遇、挑战与竞争格局

2018/12/19 8:35:49

【导读】在万亿市场规模以及高增速背景下,一部分冷链物流企业仍在赔本赚吆喝,也有的企业不惜主动放弃既有业务断臂求生。

 

“我们花了25年的努力,现在仍在过程中,交了很多学费,今天之所以站在这里还活着,不知交了多少学费,只有同行知道这些。”在日前的举办的中国冷链产业年会上,鲜易科技产业集团董事长朱鲜福情绪似乎有些激动,会场一片寂静。

 

当着台下近千同行的面,这位冷链“老将”在随后的演讲中,分享了他对中国冷链市场发展方向的思考。不过最让人产生共鸣的,可能还是行业研判前的这些关于“学费”的感慨——据说朱鲜福说到此处时,台下有同行眼泪都掉了。

 

根据中物联冷链委发布的《2017中国冷链物流企业百强》,鲜易供应链位居全国第三,并且在此之前,他们已连续四年蝉联全国前三甲,行业地位有目共睹。虽说“商业竞争不相信眼泪”,但朱鲜福此番演讲仍不禁让人感慨,国内的冷链物流行业,真的就那么不好做吗?

 

冷链市场的“冰与火”

 


 

消费升级浪潮下,中国冷链物流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根据中物联冷链委预测,2018年中国冷链物流需求总量将达到1.8亿吨,比上年增长3300万吨,同比增长22.1%。冷链物流市场规模为3035亿元,比上年增长485亿元,同比增幅19%,与需求保持同步。

 

这显然是一个高速增长的市场,并且在市场繁荣同时,冷链基础设施也进一步完善。2018年中国冷库市场预计新增库容488万吨,同比增长10.3%。并且从新增区域来看,武汉、杭州、福州、济南、重庆、大连等二三线城市增幅明显。

 

尽管市场给了参与者最够大的想象空间,但冷链行业的钱,似乎并没有那么好赚,否则,也不会出现类似朱鲜福所表达出的那般感慨。

 

中国冷链物流市场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以前述提到的百强榜单为例,在2017年,中国冷链物流百强企业总收入为259.83亿元,仅约占全国冷链物流的27.52%,市场“水大鱼小”,尚无超级巨头出现。

 

百强企业极低的市场占有量,也体现在了行业利润率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引述的一份调研统计显示,当前冷链物流行业的平均净利润仅在3%左右,且仍在不断压缩。这让企业举步维艰。

 

“一部分冷链物流企业赔本赚吆喝,也有的企业不惜主动放弃既有业务断臂求生。”崔忠付表示,在各项成本逐年上升的客观因素下,从业者们要思考如何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但在万亿市场规模背景下,中国冷链物流流通率仍难掩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

 

根据商务部之前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即在物流过程中采用冷链物流的比重,分别为22%、34%、41%,冷藏运输率分别为35%、57%、69%,大部分生鲜产品仍在常温下流通。而在类似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易腐食品冷藏运输率已超过90%,冷链流通率更是高达95%~98%。

 

冷链物流第三方服务商小码大众在过往的物流作业中也发现,冷链物流70%的客户需求并没有人提供服务,这些人只能买面包车自己解决。而相比之下,国内物流企业更多是为争夺30%的合同客户,打造服务标准。

 

冷链流通率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便可发生本质改变。这种差距是全方面的,既有像基础设施落后、区域资源不均衡、用人成本高等来自行业共性的原因,也有链路效率低以及管理理念落后等企业自身顽疾。

 

冷链困境当下:效率提升点究竟在哪里?

 


 

冷链物流从上下游简单看的话,可大致分为仓储、运输和配送三个环节,按类型来划分,又可以分为仓储型、运输型、城市配送型、供应链型、电商型、平台型以及综合型等七种模式。

 

中国冷链需求端的复杂特点决定了,冷链行业显然需要“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条适合本土化环境的道路,运作效率提升以及信息化建设,是行业普遍的共识,但知道终点在哪跟自身能否到达,仍要分开看待。这条路究竟该如何走,眼下似乎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这里有两个突出问题,一个是如何化长链为短链,实现全流程可视化、数据可控;另一个是如何将供应链能力充分释放出来,进行规模化复制。

 

从长远角度来看,链路逐渐优化是行业发展必经之路。但长链变成短链,并非一刀切掉那么简单。核心的一点在于成本问题,冷链做的是一门“温度”的生意,维持全链路温度平衡,即便是在行业发展不均衡的当下,也可以轻松实现。但如何在履约同时将成本降到最低,并不是投点钱就可以实现。换句话说,这个行业并不是只缺数据,人才引入以及上下游的协作,也是关键布局之一。

 

“因为行业不成熟的情况下,现在是处在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进程中,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阳春白雪进不来,下里巴人出不去。”朱鲜福说道。

 

冷链物流属于典型的重资产业态,仓储、专线物流以城市配送体系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上下游全流程,以及在仓储、设备、人员操作的高度数字化建设工程门槛之高,足以直接将大多数冷链企业拒之门外。

 

自动化程度低,以及人工作业的现状仍将长期存在。弊端显而易见,商品往往只在仓储环节以及部分流通环节实现商品完全可视化,但在干线及城市配送节点里,仍有大面积的信息“盲区”。正因为此,风险管控以及链路价值最大化,持续考验着企业的运营能力。

 

从目标客户群体特征来看,服务大客户意味着服务商的模式和功能,需要高度定制化、个性化。但弊端也很明显,缺少灵活性,一旦大客户订单出现波动,营收压力会急剧提升,任何一个想基业长青的企业,可能都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形出现。但反过来说,物流服务商业务在从小客户向大客户过渡时,也无可避免地出现,无法配置相应资源的尴尬现状。

 

这种矛盾的直接体现是冷链成本居高不下。尤其是2b以及C端市场,订单分散且非标,并且随着行业发展,末端生鲜零售场景日益趋于多样化和碎片化,建立在低标准化的冷链物流企业,其实际成本往往远超用户可承受能力。

 

九曳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合伙兼CTO侯高阳则表示,2C电商包裹经常有取消订单的情况出现。传统人为干涉的方式难以实现损失的控制,只有通过建设数字化信息系统进行效果、单量积压以及人员调配的实时分析,才能帮助优化决策和流通成本。

 

生鲜精细化运营的关键点:新技术的应用应该选对时间?

 


 

零售业与冷链行业不分家,甚至可以说是彼此的一面镜子。电商以及移动互联网在过去十年的高速发展有目共睹,为了减少流通链路,生鲜零售商们也在模式创新和物流链路优化上,做了诸多方向的探索。比如原产地直采、预订制、以及前置仓等模式与打法。

 

但与冷链物流行业一样,生鲜零售商并没有借此成长出一棵“参天大树”,市场集中度很低。

 

生鲜零售商面临着与冷链物流行业相像的难题,对于零售商来说,一方面需要根据终端用户需求,实时反馈到上游产地,同时下游也需要有足够强大以及稳定的渠道,让冷链商品流通完成最后的闭环。但生产与流通本身割裂的现状,以及需求本身强替代性,让所谓竞争壁垒的建立成为一座无法翻过的大山。

 

不过,眼下零售商与冷链企业至少可以达成一个共识,新技术以及互联网元素的应用,让商业链路有了更多优化的空间。但新技术的应用,对于利润率本身就很低的冷链企业来说,并非是一件易于执行的事,尤其在资本寒冬的当下。

 

在上海郑明现代物流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郑富贵看来,作为第三方物流运营公司,科技手段等技术的应用时机很重要。企业一方面需要有做先驱的决心,但也要提防成为先烈。“领先半步,不能领先一步。领先一步为这个行业、技术贡献了,甚至死在沙滩上,领先半步你有可能稳定在市场的技术前沿。”郑富贵看来,用户需求在持续发生变化,企业的投入也应该以多样化的方向进行。

 

来自希杰荣庆供应链有限公司的刘永生则认为,新技术的研发以及投入应该更多向行业领先高科技企业学习,引入到企业当中。他举例称,京东研发中心里的AS、AR存储货架、AGV小车,以及货到人的拣选系统等很多硬件设备,都是“拿来主义”。而京东要做的是,实现整个解决方案的集成和控制,从而让整个解决方案更好地适配用户需求。

 

但总的来说,新零售以及互联网的应用,确实为商品流通的便利性,以及2B以及2C的冷链服务快速响应,带来了根本的提升。比起竞争,上下游的协作以及产业整合,或将成为行业玩家们所面临的新常态。

 

市场繁荣的背后,是我国冷链物流“散小杂”、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的现实。以2017年中国冷链物流百强企业为例,百强的总收入为259.83亿元,平均每家年收入不到3亿元,年收入超过5000万元就能进入百强,业内专家曾感慨道,“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所有的冷链物流企业都是中小企业,更不要提超级巨头了。”同时存在的还有一个更可怕的事实:当前冷链物流行业的平均净利润率仅在3%左右,而且仍在不断压缩。一部分冷链物流企业赔本赚吆喝,一部分企业不惜主动放弃既有业务断臂求生。

我国冷链服务商可以分为七种模式:仓储型、运输型、城市配送型、综合型、供应链型、电商型和平台型,受电商影响,人们较多关注生鲜电商企业自主建设的冷链平台,但在其中,供应链型企业拥有不可限量的潜力,它也是所有类型企业中平均收入最高的,最有可能获得远超3%的净利润。

(2017年中国冷链物流百强企业占比,图片来源:中物联冷链委)

欧美日发达国家成熟的冷链产业注重专业分工和科技投入,运输方、仓储方、卡车租赁公司只负责其中一部分。国内冷链物流行业则以提供综合供应链服务为主,专业分工化体系未形成,以整合产业链资源为主。

供应链型企业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到终端整个过程提供低温运输、加工、仓储、配送服务,然后由分销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总的来说就是将供应商、制造商、物流商和分销商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由于全程冷链的需要,冷链供应链涉及大量的资源整合,复杂性较高,这给专业的供应链型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今天我们就以管窥豹,通过几家典型的冷链供应链型企业,看看第三方冷链供应链可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冷链物流供应链系统,图片来源:招商证券)

九曳供应链

2018年10月10日,九曳供应链正式宣布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泰国正大集团战略投资,同时,双方正式签约,在冷链物流、生鲜食品电商、餐饮供应链、IT系统等多个领域形成紧密的战略协同。九曳供应链表示将继续扩大在IT技术和生鲜云仓方面的投入,建设智慧生鲜仓储体系,优化供应链各环节,与正大协同构建全球化的生鲜供应链服务平台。

九曳供应链创建于2014年11月份,是一家以IT为核心的生鲜供应链服务平台,通过整合国内外的社会化冷链物流资源,为全球原产地生鲜农产品企业提供一站式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九曳供应链目前在全国布局有26个九曳鲜仓,日订单处理峰值可达20万单/天。

作为一家IT为主的供应链公司,九曳供应链在IT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投入巨大:自主研发了TMS运输管理系统,利用GPS定位、温度传感等技术,实现货品全程可追溯与温度可视化;针对生鲜仓储运营开发仓储运营管理系统;自主研发了OMS订单管理系统,支持各商家不同ERP系统直接对接,支持B2C零售和B2B分销订单处理;拥有全天24小时不间断仓库温湿度监控+视频监控以及完整的异常情况报警及处理机制;拥有专业保鲜技术团队,对每一种产品做静态及动态保鲜的测试;在上海建成了国内第一个社会化的催熟库……

(以肉类为例,九曳供应链的物流流程)

在冷链物流方面,九曳供应链的服务范围涵盖了B2B与B2C,可全面支持与满足生鲜全品类的仓储服务。基于九曳鲜仓打造的干支线运输线路达1000条以上,生鲜宅配次日达覆盖县市区域502个、隔日达571个。同时九曳供应链强大的IT团队自主研发信息系统“九曳供应链云平台”,实现供应链所有参与方实时互联,协同作业和优化,其信息化、移动化和可视化的技术与管理最终实现智慧供应链。

(九曳供应链的运输管理系统每隔几个小时标记一次位置和温度信息)

宇培供应链

2018年8月9日,宇培供应链对外宣布与美团集团新零售业务的“小象生鲜”在冷链供应链服务上开展深度合作。美团看中的是宇培供应链相对完善的冷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和覆盖全国80%地区的运营能力。在生鲜供应链合作方面,除了美团,宇培供应链还与和阿里、京东等巨头有合作。

宇培供应链是传统物流地产运营商宇培国际控股集团(以下简称“宇培国际”)于2016年成立的全资子公司,得益于和宇培国际的协同效应,宇培供应链在宇培国际仓库网络的基础上布局全球冷链园区网络,得以轻资产运营。

宇培供应链通过整合冷链仓储服务平台、冷链物流服务平台、电商服务平台和金融贸易服务平台,依托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技术,为冷链产业提供“五位一体”(冷链仓储、冷链运输、冷链配送、国际贸易、供应链金融)的一站式服务,打造冷链行业首个S2B(Supply Chain Platform to Business)供应链服务云平台,实现从源头到终端的全产业链服务。

(宇培供应链的“五位一体”供应链服务体系)

宇培供应链具备打造冷链S2B云平台的四大优势:

1.围绕冷链供应链核心的仓储网络,已经形成极强的物流服务能力;

2.对行业的深刻理解以及与大型生鲜电商的合作,可以准确把控供应链核心环节与设计服务;

3.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开放式平台,开发了针对冷链供应链各个环节所需的云端管理系统及互联网应用,实现从产品到服务各项资源的汇集与整合,提供交易便利,并充分赋能平台B端客户;

4.作为大型企业集团,可以为B端客户提供包括全球采购、国际物流、清关报关、保税服务、国内冷链仓干配服务、供应链金融、大数据智库等全方位服务,实现冷链供应链全面赋能,具备打造生态云平台的能力。

到2021年底,宇培供应链计划在全球建成58个冷链园区,面积达158万平米,形成中国最大、覆盖全球、国际领先的冷链供应链S2B生态服务云平台,实现冷链全产业链赋能。

鲜易供应链

作为中国最早涉足冷链产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之一,鲜易供应链从物流企业到企业物流,再到如今的供应链企业,一直都走在冷链行业的前沿,在2014年就率先应用“供应链思维+互联网思维+产业发展新思维”,在冷链物流行业率先打造了温控供应链集成服务平台,布点结网,链接源头到终端,打通生鲜产业流通通道,实现了一点接入、全网服务。

如今鲜易供应链基本形成了多元融合+多网融合,全面协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服务模型。通过全程温控供应链,鲜易供应链聚集了众多要素,比如鲜易集采分销平台、流通加工平台、冷链物流平台、金融服务平台等,为整个产业链从源头到最后的末端提供全程供应链的服务。在融合过程中,鲜易供应链内部的多个业态也在不断融合打通,为客户聚集大量的链接上下游的商流、资金流和订单量,为客户提供全链条一体化的服务。

鲜易供应链通过实施“产品+服务”、“硬件+软件”、“平台+杠杆”,构建“云仓网、运输网、城配网、信息网”,打造“冷链物流服务平台”+“集采分销平台”+“供应链金融平台”融合的集成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一体化温控服务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及资金流同步。

鲜易供应链细分工业渠道、商超渠道、餐饮渠道、电商渠道和进口渠道客户,为其提供定制化供应链服务解决方案,有针对性地帮助客户优化供应链,保障货品从产地的仓储、过程的运输、中间环节的生鲜加工,到最终的城市配送的全程冷链不断链,保证质量安全,提高效率并创造更高的附加值。

(鲜易供应链针对工业渠道的解决方案)

比如在生鲜电商行业,由于电商企业自建冷链体系不完善、产业链条长,全程冷链难以保证,导致产品品质难以把控。鲜易供应链针对其痛点推出行业解决方案,涵盖从产地、区域配送中心、城市TC仓、城市前置仓到小B客户端“最后一公里”的全流程环节,提供农产品的预冷、分级、打包、质检、流通加工、分拣包装、干线运输、城市配送等全程实时在线的温控服务,保障生鲜品的品质。

截至目前,鲜易供应链在全国布局郑州、昆山和天津三大温控园区,在全国25个核心节点城市布局城市前置仓。公司自有及整合冷藏车辆5900余台,千余条运输线路,覆盖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这一遍布全国的网状供应链体系,可为客户提供涵盖温控仓储、冷链运输、冷链城配、流通加工、国际贸易、产品分销和供应链金融等的温控一体化服务。

 

随着国民消费的升级和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人们对冷链的需求日益强烈。目前,冷链在资本和科技的助力下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期,但中国冷链产业呈现出基础设施缺乏整合、商品流通效率很低、行业集中度不高、信息化水平低的现状,缺乏供应链的全链条标准的无缝对接,食品、药品安全不能充分保障。

在大冷链格局的趋势下,规模效应、领先模式、组合拳将成为行业立足的关键。冷链物流的格局必将融汇到大供应链中,物流的商流包含是必然,那么抓住商流的利器是供应链,而供应链需要的是一体化,从基础物流服务、供应链服务,到供应链金融,以及分销服务体系。当然这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需要强大的结构化体系来支撑:线下的多网点服务平台、资源整合平台、内部运营与管理的信息化支撑平台、外部链接客户用户的互联网场景交互服务平台、外部金融资源链接平台等等。比如,基础建设之外,电商、新零售企业不仅需要物流的仓储和分化,还需要供应链金融、上下游客户、海外采购等多方面服务,这些无疑为专注于冷链服务的第三方供应链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让他们拥有了不可限量的发展前景。

◎来源:生鲜头条,冷链实战最前线精编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