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的BOSS市场--通信之路

2019/2/25 9:38:05

来源:通信实习生/tongxinshixisheng

物联网智库 转载

导  读

定制化的需求就会使得BOSS的供应商在自己的基础产品之上,部署就意味定制开发,这种模式和传统设备商都是做相对标准化的产品大批量复制的业务模式有着根本的差异。因此传统设备商在BOSS业务上面的发展都很不好,BOSS市场也变成了一个碎片化市场。

 

碎片化的BOSS市场

 

BOSS(Business & Operation Support System,BOSS) 业务运营支撑系统,实际是包含了2大部分,一个是BSS(BusinessSupport System)业务支撑系统和OSS(OperationSupport System)运营支撑系统,而现在主流运营商都是将两个系统统规划和实施,虽然整体市场很大,比如仅在2001年全球BOSS投资就高达到300多亿美金(含那时的智能网设备的投资),但是由于运营商众多,各自的发展战略,投放的主要业务不同以及定制化需求过多,实际上在这个领域没有太多的巨头,而更多的是本地供应商或者少量的区域供应商。而在此之前更早的业务系统,反而因为业务定义相对标准化,而形成了相对大的标准化市场规模。

 

01

早期的智能网

 

智能网在在1991年才提出的一个概念,而在之前,实际上是已经有了智能网定义的一些业务,最典型的就是“800”业务,自从AT&T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通之后,前期主要的800业务主要是在美国市场,随后在80年代和90年代向其他区域扩散,应该算是固定电话增值业务里面最成功的一个业务,这种业务的部署是由交换机来实现的,再辅助后端的计费策略和系统,从实现被叫付费。但是随着运营商提出的业务越来越多,网络规模越来越大,而运营商各种型号的交换机和不同代的交换机也越来越多,导致业务推出的难度越来越大,时间也越来越长,在这种情况下,1991年,智能网的概念就应运而生。


94,95年左右,智能网开始逐渐测试和商用,在固网领域,用得最多也是最成功的业务主要是2个,被叫付费和电话卡类的业务,被叫付费很好理解,而电话卡类的业务之前在交换机章节提到过,在国内是200卡,201卡以及IC卡等,通过智能网类设备的标准化,将智能业务统一在一个设备里统一处理,这样就屏蔽了不同交换机业务功能的差异,能够在运营商覆盖范围内整齐划一在同一时间推出相应的业务,避免因为不同供应商支持功能的时间点和支持能够差异耽误业务的推出。而其他的智能业务包括缩位拨号,呼叫前转,三方通话,会议呼叫等等,虽然有部分或者少量的应用,但是整体的应用量相对少,不能支撑固网智能网的规模市场。


移动领域的预付费是上个世纪智能网在移动系统的最主要的一个应用,预付费业务也一定了全球的统一的协议, CAMEL,移动用户增强逻辑的客户化应用,从2G开始的CAMEL 1和CAMEL2,以及3G之后的CAMEL 3和4。在定义了预付费的业务之后,在用户发起呼叫或者接收被叫(双向收费时),就移动交换机中增加一个用户账户查询的相关业务流程,有余额就继续(查询速度很快),没余额改变业务流程,直接给用户播放语音“您的余额不足”或者“你拨打的用户已欠费停机”等。也正是由于预付费业务的成熟和推广,大大降低了移动业务的使用门槛,加快了手机的普及。


在智能网的设备中,相对标准化的是业务控制点(SCP),而业务控制点之后的数据记录,计费,控制及运维系统基本上都是中间软件和连接软件,标准化是不足的,定制化的需求相对较多。


在上个世纪固网发展最迅速的时候,智能网相关的销售最大的是西门子,其次是诺基亚,紧随其后的其他三家都不是传统电信设备厂商,这也说明了市场的非标准化带来的分散市场的一个典型分布。而在移动领域则要稍微好一点,因为手机后付费的门槛相对比较高,而移动用户的流动性又相对大,因此预付费的智能网也就成为了移动网络的必要的功能,由于和移动交换机及相关设备的交互相对较多,因此在移动预付费相关智能网,基本上都还是传统设备商占据主导。


在移动预付费的智能网也曾经是华为发展最好的业务的之一。早在1999年,华为就和移动一起做神州行预付费的系统,当然最开始做的第一期也没赚多少钱,但是在随后的第二期,华为就和中移动签署了当时华为最大的一个合同,金额高达8.2亿人民币,差不多达到一亿美金,这对当时收入仅100多亿的华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合同。也正是由于有了在中国移动这样的大客户成功部署,也使得当时的智能网成为华为在海外市场拓展的先锋。比如在泰国AIS,由于华为有竞争力的智能网很好帮助了AIS发展了用户,建立了很好的信任关系,也带着无线和核心网的主设备打开了AIS的市场。

 

 

AIS智能网1-2-CALL由华为承建


除了预付费业务之外,在移动业务中另外一个比较火的业务就是彩铃,当然这个火主要是中国、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国家比较或,而全球其他市场特别是欧美基本没有市场,虽然欧美运营商也曾经尝试引入这种业务,但是还是没有发展起来。


彩铃这种业务发展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东西方在消费习惯差异导致。在中日韩,年轻人很多都习惯于追潮流和攀比,由于彩铃有很强的传播效应,只要在某个小圈子里有一个人消费了,那么很可能会在这个小圈子快速普及彩铃的功能,并且还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设置彩铃。

 

 

 

另外一个原因是东亚的运营商相对少,就使得每个运营商用户基数相对较大,就算只有5%或者10%的用户使用彩铃,从绝对值上也是一个很大的数,也适合运营商集中投资。而欧美国家一般每个国家都有3家以上的运营商,每个运营商的用户数相对少,使用率又低于东亚的国家,因此在投资上也划不来。这个在中国就特别突出,财报显示,2005年,中国移动的彩铃业务收入34.23亿元,较2004年增长了3倍,中国联通的炫铃用户也有2200万用户。

 

02

碎片化的BOSS市场

 

随着移动业务的快速发展,固定电话的业务萎缩,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运营商各种业务和资费包也越来越多,在上述各种智能网业务发展越来多的情况下,运营商多个业务可能有多个业务控制和运维系统,这就严重约束着运营商业务的发展。因此BOSS整体规划也就是水到渠成。


业务支撑系统和运营支撑系统的统一规划,使得整个BOSS系统里面除了业务控制点还算是标准化之外,占投资大头的计费,客户服务以及业务开通等功能都是和运营商需求是强相关的,因此也就造成了BOSS系统相对分散的市场。


就以中国移动为例,虽然移动作为一个全国运营商,但实际上都还是分省管理的,中国移动31个省市区就有华为,亚信,联创等5,6个BOSS供应商,就算是一个供应商,各省提供的产品也是较大的差异,主要原因是原来都是各省分相对独立的发展业务,省公司有较大的自主权,各省业务业务的节奏,资费包也有一定的差异。


定制化的需求就会使得BOSS的供应商在自己的基础产品之上,部署就意味定制开发,每个版本都会有相应的人员持续的滚动开发,相当于是供应商卖研发人头给运营商,这种模式和传统设备商都是做相对标准化的产品大批量复制的业务模式有着根本的差异。因此传统设备商在BOSS业务上面的发展都很不好。


爱立信大概在2013年之后,将公司进一步发展的战略确定为媒体业务和BOSS业务,并在BOSS领域收购了多家公司,但是实际发展的效果欠佳,虽然业务收入有所增长,但是和主业务相比还是少很多。2018年1-9月只销售了251亿瑞典克朗,但是运营的亏损高达49亿瑞典克朗。因此爱立信实际上是从2017年开始,就逐渐在BOSS的发展战略上进行调整。


华为虽然在国内占据了多个省分公司的BOSS系统,但是这些地盘很多也是通过收购原来的BOSS供应商得来的。而爱立信从11,12年开始将公司收入增长的目标放在BOSS系统和媒体业务上,也收购了多个BOSS公司,但华为和爱立信也并没有摆脱部署一个BOSS系统就要保留一个团队专门维护和服务的窘境,并没有实现BOSS业务系统收入快速增长的既定目标,反而是陷入了维护和服务的泥潭。


除了少量的传统设备商之外,BOSS产业的大头还都掌握在无数个独立的软件公司手里,在中国以外市场,做得规模相对大的主要是Amdocs,埃森哲,IBM,HPE等。


2018年2月,中兴及软创员工持股平台和南京溪软签署协议,中兴出售43.66%的股份,价格为12.33亿。中兴软创成立于2003年,其主营业务为电信运营支撑业务(即 BSS/OSS业务),在全球都有业务,也是国内三家运营商BSS/OSS的核心供应商。而南京溪软则是大名鼎鼎的阿里巴巴控股,这个可能和阿里参加了联通混改有一定关系,或者是阿里想通过收购进入BOSS市场。

 

 

随着传统电信业务的衰落,智能手机的普及,运营商在真正的电信业务上除了语音和流量之外,其他的增值业务都很难推广和获得收入,也就造成标准化的部分也就越来越少,而定制化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多,可能还会使得后续的BOSS还会进一步分散化。